先秦时代的跪拜礼和揖礼
2019-02-26 11:39:11
  • 0
  • 0
  • 22
  • 0














先秦时代的跪拜礼和揖礼

 

    张念瑜

        

《通典》说:“尧舜之时,五礼咸备”[1]。到西周时,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之五礼已经比较完备,其中仪礼也有严格的规定。

在朝会过程中,天子与公、侯、伯、子、男、公、卿、大夫、士见面时的礼仪,被称为“九仪”或称之为“九宾”之礼[2]。“九宾之礼”属于“宾礼”。按照周制,“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室式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设九宾之礼”的记载。

  在正式的朝会场合或官方的政治活动中,一般行跪拜礼,日常则却行揖礼。而不是政治共同体制定的礼制、由民间施行的礼仪,应该属于“俗”或风俗习惯。在此,我们根据《周礼》《礼仪》的规定,对跪拜礼,揖礼等择要介绍。

 

一、跪拜礼


《说文解字》释“跪”为“拜”。《释名》:“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倪也。”即两膝着席,上体耸直之坐法。跪是拜的像形字。也就是说,不跪不拜,拜礼必须跪拜,“拜,服也。”[3]。 

跪拜礼与先秦时代先民们的生活起居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汉民族的家庭生活起居是“席地而坐”。这里的“席”是用苇篾、竹篾、草等编成的片状物铺在室内地上的正规的坐具(施煜, 2016)。《礼记·祭统》注:“设之曰筵,坐之曰席。”;所谓“坐”是指两膝着席,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这种“坐”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过程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形成跪拜。故《说文》释“跪”为“拜”。因而,行跪拜礼是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可能也是跪拜礼产生和流行的社会生活根源。

汉民族的家俱,包括高足椅、桌子等是在宋代定型的(胡德生,1998;许进雄,2016.p.287),而隋唐是汉民族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一个过渡时期。但行跪拜礼的传统并没有改变。实际上,跪拜礼由原始的表示“敬意”的习惯做法,上升为礼制之后就变成表示贵贱的等制度。



根据考古发现,西周金文所见拜礼,共有15种(黄益飞.2016)。《周礼·春官·大祝》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仪内的最基本类型。

 

(一)稽首

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4],稽首的意思就是额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汉•郑玄(127-200年)注释《周礼》说:“稽首,拜头至地也。”唐•贾公彦疏:“稽首,头至地多时,……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都用这种跪拜形式。



(二)顿首

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三)空首

空首又称“拜手”,省称“拜”。郑玄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贾公彦疏:“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为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清•孙诒让说:“凡经典男子行礼单言拜者,皆即空首,详言之则曰拜手,略言之则曰拜。”[5];“拜”是一次空首礼,有时为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两次空首礼,就称为“再拜”。如《仪礼·大射礼》:“公降一等,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这里的“公答再拜”指答拜两次空首礼。因此,“再拜”不仅是两次跪拜礼的泛称,也是两次空首礼的特称。



(四)振动

振动为丧礼相见之时最为隆重的跪拜礼仪。其中“动”为“恸”。行礼之时,施礼者不光要行“顿首”之礼,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悲恸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



 

(五)吉拜

吉拜是指拜而后稽额。殷称凶拜,周以其拜与顿首相通,故称吉拜。吉较凶拜为轻。《礼记·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头而后拜,硕乎其至也。三年之丧,我从其至者。”郑玄注:“(拜而后稽颡,)此殷之丧拜也,颓,顺也。先拜宾,顺于事也。(稽颢而后拜)此周之丧拜也。颀,至也。先触地无容,哀之至。重者尚哀戚,自期如殷可。”依郑玄注之说,吉拜,指丧拜中之轻者,即稽颡,可用于齐衰期以下,不能用于三年斩衰。故《礼记·杂记下》又云:“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



(六)凶拜

凶拜是指稽额而后拜。服丧三年期内、或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



(七)奇拜

在汉代,奇拜也称“雅拜”[6]。郑玄注引杜子春云:“奇读为奇,偶之奇,谓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或云读曰倚,倚拜谓持节持戟拜,身倚之以拜。”[7]。显然,关于“奇拜”有两种说法,把“奇”理解为“倚”的观点,郑玄注时只是介绍了“倚拜”,“倚拜谓持节持戟拜,身倚之以拜是也。”[8],换言之,也就是身体倚附物件的拜礼。但郑玄本人视“奇”为“奇偶之奇”。宋代罗大经撰《鹤林玉露》卷四:“朱文公云:‘古者男子拜,两膝齐屈,如今之道拜。杜子春注《周礼》奇拜,以为先屈一膝,如今之雅拜,即今拜也。’”。清代孙诒让撰《周礼正义》:“云‘奇拜,谓一拜也’,一拜者,谓君拜臣下。按《燕礼》、《大射》有一拜之时,君答一拜,后郑从之。”奇为单数,即一拜。也就是说奇拜是先屈一膝而拜,适用场合为君答臣下拜。其“再拜”是指“拜神与尸”。

(八)褒拜

“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 [9]。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九)肃拜

肃拜又称手拜,是军人或妇女的正拜之礼,是拜礼中最轻的一种。跪,俯首两手下垂,头及两手均不至地。郑玄注《周礼》云:“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介者不拜,故曰:‘为事故,敢肃使者’。”《说文》:“撎:举手下手也。”贾公彦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军中用肃拜礼,是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所以《礼记·曲礼上》说:“介者不拜,故曰为事故,敢肃使者”。《左传·成公十六年》中记载的晋楚交兵,晋将却至对楚君的使者“三肃使者而退”。这个“肃”,就是指的肃拜。汉代晋谊《新书•容经》:“礼,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礼数从简。

同时,妇人之丧拜也采用“肃拜”。《礼记‧少仪》:“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為丧主,则不手拜。”郑玄注:“肃拜,拜低头也。手拜,手至地也。妇人以肃拜為正,凶事乃手拜耳。”清夏炘《学礼管释‧释妇人拜》:“手拜者妇人之丧拜,亦立而為之。”

另外,肃拜也适用于老人。《通典》记载:“后魏孝文养老于明堂,以尉元为三老,元字苟仁。游明根为五更。明根字远志。帝再拜,三老肃拜。”[10]。郑众云:‘但俯下手,今时撎拜是也。」’撎音于志反,即今之揖也。给三老上公之禄,五更元卿之禄。” [11]


二、揖礼


“揖”,也即“攘”[12],古人将推手视为揖[13]。揖与拜的区别是:下手曰拜;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为揖[14]。

作揖的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则为凶拜,可用于吊丧。

《周礼•秋官•司仪》:“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清代朱大韶撰《实事求是斋经义•肃与肃拜辨》:“司仪:‘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注:‘土揖,推手小下之;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盖於推手中别此三等之法,实皆拱手也。”

1.土揖庶姓。郑玄注:“土揖,推手小下之。”。庶姓是指无亲缘关系的异姓诸侯。



2.时揖异姓。郑玄注:“时揖,平推手也。”作揖时,双手与胸平齐。这里讲的“异姓”是指天子与其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诸侯。



3.天揖同姓。郑玄注:“天揖,推手小举之。”孙诒让《周礼正义》引江永云:“古人之揖,如今人之拱手而推之,高则为天揖。”




这三揖是天子南向诸侯作揖,并采用先疏后亲的顺序行礼。《周礼•夏官•司士》:“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讲的是孤卿、大夫、士的揖礼[15]。

 

三、结束语


在中国文化中,跪拜礼和揖礼非常古老。西周将其俗规范为礼制,并为历朝历代所沿袭。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等礼节。所谓“废止跪拜”,主要是指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跪拜礼仍然是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葬礼、祭祀过程中仍然普遍使用。

如果要学习中国历史,或看中国的历史影视剧,中国传统的跪拜礼和揖礼应该是必备的知识。

 

 

 

注释:

[1]《通典》卷第四十一《禮一•沿革一》。

[2]《周礼•秋官•大行人》:“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 郑玄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公、卿、大夫、士也。”后称朝见天子之礼为九仪。

[3]《礼记•郊特性》。

[4]《說文解字•卷六•稽部》:“稽,畱止也。”

[5]《周礼正义》卷四九。

[6]《汉书》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列传•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何武“为刺史五岁,入为丞相司直,……,坐举方正所举者召见盘辟雅拜,有司以为诡众虚伪。”唐•颜师古注引服虔曰“行礼容拜也。”),章炳麟认为雅拜也称疋拜(章炳麟《小疋大疋说上》:“杜子春曰:‘奇拜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此则雅拜亦为疋拜,与手拜对名。”

[7]《周礼注疏》卷二十五《大祝》。

[8]《通典》卷第四十八《礼八•沿革八•吉礼七》。

[9]《通典》卷第四十八《禮八•沿革八•吉禮七》。

[10]《通典》卷第二十《职官二》。

[11]《通典》卷第二十《职官二》。

[12]《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揖:攘也。从手咠声。一曰手箸胷(同“胸”)曰揖。”

[13]《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注》推手曰揖,引手曰厌。

[14]南宋戴侗撰《六書故》:揖:“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诗诂》上手当曰厌,谓手厌于胷,引手当曰揖,下手曰拜。(《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

[15]《周礼•夏官•司士》:“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郑玄注:“特揖,一一揖之。”孙诒让《周礼正义》:“谓每人一揖之,凡揖者推手。”‘旅揖。众人一起作揖。郑玄注:“旅,众也。大夫爵同者众揖之。”晋荀勗《四厢乐歌•隆化》:“旅揖在庭,嘉客在堂。”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晏元献为藩郡,率十许日乃一出厅,僚吏旅揖而已。”《清史稿•礼志八》:“乡饮酒礼……赞读律令,生员就北面立,咸起立旅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参考文献:

胡德生.几子案子和桌子[J].家具,1997(5).

胡德生.几子案子和桌子(续)[J].家具,1998(1).

许进雄,2016.文物小讲[M].中央编译出版社。

施煜.“席地而坐”之“席”与“坐”[J].上海集邮, 2016(01).

黄益飞.金文所见拜礼与《周礼》九拜[M].南方文物,2016(03).

 

 

 

版权声明:文中有的图片可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之删除。“弩之的专栏”的博文均为作者原创,未经本人同意,各类刊物和媒体不得转载。对学术性抄袭,将追究法律责任。http://zhangnianyu.blogchina.com/。)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