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GDP及其国际比较
张念瑜
[提要] 目前用于比较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体的GDP,使用一种虚构的标准,即国际元。国际元与现价美元是相当的。英国学者麦迪森关于中国历史GDP的核算,与国内学者重估的数据差距很大,根本原因是核算方法存在差别,麦迪森的核算数据是值得尊重的。历史GDP主要用于看历史发展趋势。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手推磨”式的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在正常情况下,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体之间 ,人均GDP相差不是很大。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导致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体的GDP总量和人均GDP相差越来越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与时俱进,调整发展战略,通过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和有关政策措施推进共同富裕。
最近写了两篇有关收入分配方面的文章,涉及到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例如,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增长是否具有规律性?等等。国外学者关于这些问题有研究成果,我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梳理,可能需要几篇文章方能讲清楚有关问题。
一、历史GDP的核算方法
历史GDP的核算方法涉及到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计算标准;二是计算方法。
(一)计算标准:国际元或国际美元
如果用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比较,必须按照购买力平价(ppp)和商品国际平均价格,虚构一个统一的计价标准。这种计价标准为国际元(Theinternational dollar,符号为Int$),也称为 Geary–Khamis dolla(符号GK$ 或 GK$),。这种虚构的货币单位,具有与美元在特定时间点在美国的购买力平价相同的购买力[1]。国际元由 Roy C. Geary 于 1958 年提出,并由 Salem Hanna Khamis 于 1970 年至 1982 年间开发。
计算国际元,首先需要统一货币价值标准。假设 PPPj 是第j 种货币与称为国际元的货币的比价,它可以反映任何货币,但最常用的是美元。然后将商品的国际价格 Pi 定义为各国第 i 种商品的国际平均价格。这些国家的价格以本国货币表示。 Geary-Khamis 方法通过使用购买力平价 (PPP) 转换为通用货币后的国家价格来解决此问题。因此,第 i 个商品的国际价格 Pi 定义为:
式(1)意味着第 i 种商品的国际价格是通过将所有选定国家第 i 种商品的总产值除以第 i 种商品的总产量(使用购买力平价换算成国际元)来计算的。式(1)的方程可以改写为下式:
式(2)表明 Pi 是使用 PPPj 转换为国际元后的国际价格 pij 的加平均值。 PPPj 由 Geary-Khamis 系统通过以下等式定义:
式(3)的分子代表以本国货币表示的第 j 个国家的产出总值,分母是按国际价格 Pi 以国际元重新定价所评估的第 j 个国家产出的价值。然后 PPPj 给出每国际元的本国货币单位数。
世界银行计算出各国PPP转换因子与市场汇率的比率。由表1可见,国际元也可称之为国际美元。
有了国际元,就可以用之为计算不同时期的各国的GDP。例如,1990年中国黄金价格为54元人民币/克,稻谷价格为0.51/kg,玉米价格为0.63/kg。用国际元计算,即乘以PPP转换因子与市场汇率的比率(1990年为0.323546)。那么,1990年的黄金价格为17.4715国际元/克,稻谷价格为0.175国际元/kg,玉米价格为0.20国际元/kg。中国历朝历代的有关价格转换为1990年的国际元计算,可直接参照上述有关价格。如果有了国内生产总值,折合黄金再乘以PPP转换因子与市场汇率,得到以国际元计算的GDP。
(二)计算历史GDP的方法
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国民总收入用GNI表示。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GNI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
GDP实际上是一个“纯收入”概念。目前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按生产法计算,GDP是各产业的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结余;按支出法计算,GDP是总投资、总消费和进出口净值之和;按收入法计算,GDP是各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收净额和营业盈余)。一般来讲,商品化、货币化程度越高,GDP核算越准确。但在统计资料不完善的历史时期,运用生产法核算GDP,更有优势。
在中国传统社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80%。管汉晖、李稻葵(2010)整理和估算了1402 —1626年的明代主要经济变量。以1990 年美元(或国际元)计值的人均收入平均为230 美元,最高的年份也不到280 美元。农业占GDP 比重平均为88 %。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主要还是粮食生产。粮食生产的总收益和中间投入估算并不难。因而,核算历史GDP难以准确,但可刻画历史发展趋势。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及其解读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关年份数据制作为表2。图1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百万美元)是按照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由表2、图1和图2可见:
第一,从公元1年到2020年,中国的GDP是不断增长的。导致GDP不断增长的基本原因是人口的不断增长。在既定人口数量的历史条件下,如果社会需求不变,将出现简单的社会再生产;如果人口增加,或者人们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出现新的社会需求,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在宏观上就表现为经济增长。在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是依靠人口增长,社会需求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学往往把其称之为“人口红利”。由图1和图2可见,GDP和总人口都是呈增长趋势。
第二,在中国传统社会,以“人口红利”驱动经济增长,而人均GDP是基本稳定的。从公元1年到1953年,虽然GDP总量不断增长,但人均GDP基本上在450-600国际元之间波动(见图3)。图3中公元1年-1953年的人均GDP是以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1990-2019年的国际元为现价美元。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979国际元,1979年开始超过1000国际元,到2019年为16846.8国际元。但从可获得的数据来看,1990-2019年,中国人均GDP(现价国际元)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两者差距在缩小(见图4)。在现代社会,人口总量的增减对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影响,与传统农业社会有多大的差别,需要实证研究。
第三,中国历史上GDP总值在世界的比例的变化受到生产方式的严重影响。
(1)由表1和图1可见,从公元1年到1820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一直在20%以上。1820年占比达到了32.9%。这种高比例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是基本接近的。从公元1年到20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都在20%以上,1820年达到36.6%(见图2)。
(2)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发生,导致中西方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GDP总量大幅度增长。相反,所谓的“康乾盛世”,闭关锁国;对内加强封建专制统治,使资本主义难以在中国发展,1820年之后中国GDP在世界GDP的份额开始不断下降。
(3)晚清政府推行“新政”,中华民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律法规,促使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2],但无奈此后几十年军阀混战、日本入侵和国共战争,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军阀在其占领某地时期重复收税,并预收未来的税,操纵实物与货币的换算率,增加苛捐杂税,战时捐税,并进行强制粮食征购,使经济不堪重负,使脆弱的资本主义经济雪上加霜。1913年全国人口4.3714亿人(占世界人口24.4%),1950年5.46815亿人(占21.7%)(麦迪森.2003.p.238)。1913年GDP为241344百万国际元(占比8.9%,人均GDP552美元;1950年GDP为239903百万国际元(占比4.5%),人均GDP439美元(麦迪森.2003.p.182;p. 259)。
(4)1956年推行国有制和集体经济所有制,形成了国家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国家利用行政管理经济的办法,全面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工、农、商、学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以1952年为100,到1982年社会总产值指数和国民收指数分别为969.7、579.1;在社会总产值中,1952年农业占比为45.4%,工业占比为34.4%,到1982年,农业占比降为28.1%,工业占比上升为55.6%[3]。但由于受“冷战”的影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基本是断裂的。同时,全面实行公有制和以政府主导的命令式的计划管理,使投资(积累)过大,消费偏低,经济效率低下,相对应的是,人口增长了一倍。全国人口由1952年的5.7亿人增长到1982年的10.15亿人。虽然人均GDP由1952年的537美元增长到1982年1192美元,但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偏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逐步提高(图5)。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我将另文研究。
三、中国GDP与有关国家的历史比较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世界各经济体的GDP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数量和社会自然环境。如果遇到社会动乱和自然灾害,国内生产总值会出现负增长。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经济体的人口数量大,GDP总量也大,反之也然。公元1年和1000年,印度人口数量最多(见表2),故其GDP总量也最大(见表3)。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印度虽然总人口多于明朝,但GDP总量开始小于明朝(见表4)。1820年,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清朝也开始进入经济衰退期,其GDP占世界GDP的份额逐渐小于其人口占世界的份额。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后来逐步扩散到欧美、俄罗斯、日本,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涌现新的经济大国,主要特点表现为:
第一,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1820年前,英国本土经济增长有较快的发展。到1870年,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包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锡兰、香港、新加坡与南非;1913年大英帝国殖民地包括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锡兰、英属马来亚、香港、新加坡、埃及、加纳与南非。由表4可见,大英帝国的GDP及占世界的比例都很大。但英国本土GDP占世界的份额,1820年为 36.232亿国际元(占比5.2%),1870年为100.179亿国际元(占比9.1%),1913年为224.618亿国际元(占比8.3%),1950年为347,85亿国际元(占比6.5%),2016年为27567.48亿美金(占比2.43%)。显然,随着英属殖民地的独立,英国本土GDP占世界的比例是下降的。
第二,美国的崛起,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19世纪末期,美国的制造业和经济规模开始超越英国。美国真正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是在二战后。1950年美国GDP占全球的27.3%。这是所无前例的。1973年下降至22%,2016年再降至14.48%。前者因苏联、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发展使美国的GDP份额相对下降,后者受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而相对下降。
第三,苏联曾是美国的挑战者。苏联(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5日)建立之前,资本主义已经在俄罗斯得到一定的发展。1913年,俄罗斯GDP为2323.51亿国际元(占比8.6%),1950年苏联GDP为 5102.43亿国际元(占比 9.6%)。近40年来,苏联名义GDP增长了一倍,但占世界GDP的份额只增加了一个百分点。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而重工业又多为军事工业服务,从而形成庞大的军工综合体。苏联的军火销售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非西方的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印度等国。同时,强大的军事工业也将其国家军队武装起可与美国抗衡的力量,并实行一种“对外扩张、对内镇压”的强权政治。当“冷战”冰融时,其虚构的华丽大厦一夜之间轰然倒下,留给历史的是反思和迷惘!
第四,日本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比较稳定,1000年至1950年代末,其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均在2-3%之间。从1960年代开始,日本的GDP占世界GDP的份额超过3%,1993-1997年均超过17%(见图6)。日本的快速增长方式是值得我国认真学习借鉴的。尤其是我国当前通过“碳中和”、“碳达峰”来促进技术普遍进步,需要学习日本的精细管理和有效的制度安排。
第五,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产生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健因素。一个经济体的GDP总量和占世界GDP的比例高,但不等于其人均GDP也是高的。从公元1年到1500年,印度的人口总量、GDP总量及其占世界GDP的比例是最高的,但与中国的人均GDP是相同的。15世纪西欧开辟新航道后,对西欧来说,形成了世界市场,剌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经济快速超越了中国。1500年,意大利的GDP为115.5亿国际元,只占世界GDP的4.7%,但其人均GDP为1100国际元,高出中国54.55%。欧洲平均水平也高于中国。
四、结束语
18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之后,目前已进入发达经济体的,都先后经历过长期的、高速的、野蛮的经济增长阶段。伴随着这种经济增长时代的,有殖民地侵略、战争、不平等加剧、腐败、犯罪,混乱、污染,等等。1979年之后,我们经历和正在经历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任何一个经历现代化发展的经济体,只能有一次。当这个经济体的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基本结束、人口开始停止增长时,这样的高速的、野蛮的增长阶段不会再出现。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的经济体,只有通过技术、制度创新才能驱动经济增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与时俱进的,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调整。关于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增长规律,我将另文阐述。本文只是它的一个副产品。
第一,中国历史GDP核算。
本文引用的数据主要来自英国学者麦迪森和世界银行的数据资料。古代部分主要用的是麦迪森(Angus Maddison,1926年12月6日-2010年4月24日)的数据资料。麦迪森的专著《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已有中译本。麦迪森逝世后,他的同事好友集资成立了麦迪森历史统计项目[6]。这个项目每年仍然在不断更新有关数据。
麦迪森的专著《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出版后,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国历史GDP做了重新的评估。大部分学者认为麦迪森高估了中国的GDP。管汉晖、李稻葵(2010)整理和估算了1402-1626年的明代主要经济变量,估计明代人均GDP为280美元(1990GK$)。这与麦迪森估计中国1500年人均GDP600美元(1990GK$),相差一倍以上。刘逖(2009)估计,1600年,中国人均GDP 大约为银4.5两(折合1990年388美元),到1840年下降到了约3.4两(1600年不变价格,约1990年318美元)。从1600—1840年,中国实际GDP 仅增长了55%,年均增长率为0.18%,而人均实际GDP 则下降了25%,年均增长率为-0.12%。这也大大低于麦迪森的人均GDP600美元(1990 GK$)。为什么两者差距会这么大呢?根本原因还是核算方法的问题。国内的学者运用GDP核算的生产法,主要计算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纯收入”。例如,麦迪森在计算清朝1890年的GDP时,核算了13个行业,种植业、渔业和林业占比68.5%(麦迪森,2011.p.52),管汉晖、李稻葵(2010)估计农业占比高达88%。
第二,如何看待宋朝的经济和宋朝的GDP。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宋朝的经济发展都处于世界的最高水平。宋朝又比唐朝的经济更繁荣,经济规模更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宋代还是“手推磨”式的生产方式。手工作坊的劳动生产率是比较低的。例如,宋代的一个铸钱监,小的也有三个炉,每个炉有三百工人,一个监有一千多工人。其铸币的生产成本却高于面额。显然,铸币的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可能是负数(GDP是负数)。所以,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均GDP,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麦迪森计算了公元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或辽圣宗统和十八年)中国的GDP。当时的中国包括北宋、辽朝,以及西北的党项人西夏国王李继迁统治区。中国的GDP为26 550百万美元(1990GK$),占世界GDP的比例为22.7%。麦迪森计算的总人口为5900万人,人均GDP450国际元。
公元1003年(宋真宗咸平六年),北宋有6864160户、1427.8万口[7],只占麦迪森统计的5900万人的24.2%。就算北宋贡献了50%的GDP,占世界GDP 的比例也只有11.35%。
北宋初期因长期受战争的破坏,经济不景气。经过几代的努力,经济恢复与发展,人口较快增长。公元1100年(哲宗元符三年)人口达到4491.4万人。1109年(徽宗在观三年)人口达到4673.47万人[8]。南宋虽然经济更繁荣,但随着疆域的缩小,人口一直低于三千万人。
北宋中后期和南宋,水稻生产区采用两熟制,粮食生产成倍增长。同时,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运输业、矿冶业、铸钱业等都有长足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城镇化和房地产开发也都有长足的发展。但计算宋代的GDP因缺乏统计数据,困难很大。北宋的有关经济变量的数据比南宋流传的数据多一些,并且,宋代的财政收入都是用实物计算的,各实物具体是多少,史籍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宋代的GDP总量不太可能是世界各经济体中最大的,但人均GDP是最高的。至于有的学者说宋朝的GDP总量占世界GDP的80%或60%,没有任何经得起推敲的依据,不要当真!
第三,如何看待清朝以来的GDP总量和人均GDP下降的问题。
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为32.9%,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为36.6%。1870年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下降为17.2%,1913年为8.9%,此后一直下降。1900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中国人口突破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长期稳定在20%以上。也就是说,人口占比比较稳定,而GDP占比却不断下降,导致人均GDP更快速地下降,与欧洲的差距越来越大(见图7)。
15世纪西欧开辟新航道,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欧经历了近300年的重商主义时期。虽然西欧GDP总量低于中国,但其人均GDP开始超过中国。18世纪工业革命在英国产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西欧的GDP总量也超过中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实际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生产力方面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大机器的社会化生产;从生产关系方面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的是雇佣劳动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法律尽可能地限制雇佣劳动制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注释:
[1]International Dollar Geary-Khamis Defined, ExamplesExplained Business Case Web Site. 24 February 2016. Retrieved 13 April 2019.
[2]胡绳武、程为坤.民国初年的振兴实业热潮[J].学术月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987(2).)。
[3]《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第6页和第15页。
[4]英国本土、英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锡兰、香港、新加坡与南非的GDP总合;1870年约$2650亿[37]。
[5]1913年之英国、英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锡兰、英属马来亚、香港、新加坡、埃及、加纳与南非GDP总额约$547千亿[42]。The combined GDP of the remaining territories was estimated bymultiplying the average Asian(not including China,India or Japan)and African GDP per capita by thecombined populations of the remaining Asian and African territoriesrespectively.)。
[6]公元1年,印度为贵霜帝国时代,即印度次大陆包括今日的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欧洲主要是罗马帝国。公元1000年,中国包括北宋和辽;欧洲为西欧(中世纪)(Level and Rate ofGrowth of GDP: World and Major Regions, 0-1998AD)。1820年,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欧洲包括法国、俄罗斯帝国、英国、德国、东欧(不包括俄罗斯帝国)、意大利、西班牙帝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葡萄牙、瑞典、瑞士、丹麦、挪威(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
[7]Maddison Historical Statistics(https://www.rug.nl/ ggdc/historicaldevelopment/)。
[8][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12)。
[7][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11)。
[9]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第、276、277页。
参考文献:
(英)安格斯·麦迪森,2011.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M].伍晓鹰、马德武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安格斯·麦迪森,2003. 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许宪春、叶燕斐、施发启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稻葵;金星晔;管汉晖.中国历史GDP核算及国际比较:文献综述[J].经济学报 2017(2).
刘逖.1600—18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9(10).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及结构试探[J].经济学(季刊) ,2010(3).
刘瑞中. 十八世纪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估计及其与英国的比较[J].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7(03)。
版权声明:文中有的图片可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之删除。“弩之的专栏”的博文均为作者原创,未经本人同意,各类刊物和媒体不得转载。对学术性抄袭,将追究法律责任。http://zhangnianyu.blog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