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帝继承机制
张念瑜
【提要】唐代皇位继承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唐前期皇位继承基本上通过武力夺取或宫廷政变取得;唐中期因玄宗对皇子出閤制度的改革,保障了皇位继承平稳地按照长子继承制继承;唐晚期皇位继承受宦官操纵而呈现无规则乱象。
皇帝的任职资格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作为的皇帝和企业家一样,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摔打出来的。因为建立共赢的合作关系、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不是人人具有的。
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像凤毛麟角一样稀缺,要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国家的制度建设。唐一代有22位皇帝,“其可称者三君”,即高祖、太宗、玄宗,但他们晚年的政治生活存在许多问题,遗患无穷。唐人能造成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主要有赖于他们创建的有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将权力尽量关进制度笼子的法治机制。
唐朝国祚289年,共有231位皇子(《新唐书》),有24任皇帝。除去李渊、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两度继位之外,继任皇位的只有20人,占比8.7%,总的比例是1:9,容易导致剧烈的继位竞争。
唐建国之后,沿袭隋制,“尊崇儒术,兼重佛老”,重新把儒术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唐朝建章立制参考了《周礼》。在皇位继承安排上,《周礼》《礼记》阐述了“嫡长子继承制”。而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1]。而这条原则却没有被唐朝全面贯彻。因而,唐朝是皇位继承制度极不稳定的一个时期。为此,我们不讲皇位继承制度,而研究的是皇位继承机制。
一、唐代皇帝平均寿命和在位的平均时间
根据表1-1可见,唐朝皇帝24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第一次继位都不过一年,我们将两度继位合并计算。这样共有22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为13.27年。
因唐废帝出生年龄不详,我们将其剔除不计,平均寿命是42.42年,平均登基年龄是26.5年(不含李渊和武则天)。李燕捷根据《旧唐书》统计,高祖以下诸帝共有221子,而获得生卒信息的有162人,其平均寿命为36.76岁(李燕捷,1994.p.147)。而秦汉全国人均寿命为20岁,东汉为22岁,唐代为27岁(林万孝,1996)。显然,唐代皇帝平均寿命高于李唐皇室皇子平均寿命,李唐皇室诸皇子平均寿命又高于全国人均寿命。
唐朝以道教为第一国教,并以此理国保身。道教炼制仙丹,追求长生不老。这也是富有天下的皇帝们所渴望的。根据新旧唐书记载,唐朝的22位皇帝中,迷恋丹药的至少有11位皇帝,即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僖宗(张淑芹,2006)。因长期食丹药而死的皇帝包括唐太宗李世民[2](杜文玉,2010.pp.105-107)、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被杀的皇帝有唐中宗、唐敬宗、唐昭宗、唐废帝李裕、唐哀帝。唐代死于非命的皇帝共同11位,占全部皇帝的50%。天祐二年(905年),朱温(852-912年)“杀德王裕及棣王祤、虔王禊、遂王祎、景王秘、祁王祺、琼王祥。”公元907年,“皇帝逊于位”,“梁开平二年二月遇杀,年十七,谥曰哀帝。”[3]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就在腥风血雨中结束了。
二、唐代前期皇帝继位的机制
根据表1-2和图1-1,我们可将唐代皇位继承分为前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我们将唐代前期称之为第一阶段,即高祖(618-626年在位)至玄宗(712-756年在位)时期,共138年(参见表1-2;图1-1)。如果将武周也算一代的话,第一阶段共有六代,每代皇位的继承都发生武力争夺或宫廷政变,具体如下:
1.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政变”。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次子秦王李世民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因而,太子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集团精心组织,在长安城太极宫北宫门即玄武门发动政变,并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位。
2.唐太宗长子皇太子李承乾发动宫廷政变未遂,高宗坐收渔利。
公元626年,唐太宗即位,立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有不良行为,并被反映到太宗那里。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李承乾盖个房子,侍从官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4];李承乾和宦官玩乐,被上疏批评为秦二世[5]。孔颖达的批评更加激烈[6]据说,唐太宗最宠爱嫡次子魏王李泰[7],“承乾慠不悛,往往遣人阴图害之。时魏王泰有美名,帝爱重。而承乾病足,不良行,且惧废,与泰交恶。泰亦谋夺长,各树党。”[8]。
李承乾知道太宗更喜欢魏王,恐失太子位,预谋造反。按照唐制,太子东宫掌握十个禁卫军府即“十率府”,但少于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便勾结汉王李元昌(唐太宗的七弟)、陈国公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蔡国公杜如晦之子)等人,预谋发动宫廷政变,夺取皇位。刚好此时太宗第五子、齐州都督齐王李佑杀掉了李世民派去辅佐他的权万纪,起兵作乱想争夺皇位。英国公徐世勣前往征缴,李佑兵败被俘,李世民将他赐死于内省。李佑造反一事牵连出太子李承乾的卫士纥干承基(侯君集的女婿),纥干承基为了求生,主动揭发了太子谋反的图谋。导致政变未遂。但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李元昌、侯君集等参与者均被处死。
李承乾为什么要“谋反”,太宗被告知的原因是次嫡子魏王李泰有问嫡图谋。谁告诉唐太宗的?肯定不是嫡三子李治。这时他只有15岁。但有可能是李治之朋党所为。最后魏王李泰因此受“罪黜”,而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治是“坐收渔利”还是“黄雀在后”,史书都没有记载。15岁的男孩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是最不听父母教诲的年龄,史书上却讲他因“仁孝立储”[9]。
3.武周革命改变李唐天下,打击了李唐皇室和关陇集团。
唐高宗是唐太宗的儿子,又是武则天的丈夫。显然被两者的光环所笼罩。史界对高宗的评价褒贬不一[10]其实,唐高宗的政治表现也是不差的。他沿袭唐太宗的政策,创造了“永徽之治”,对外扩张也讲究策略,高宗时的版图是唐代最大的。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崩,“高宗崩,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11]唐中宗李显(656-710年)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唐睿宗李旦(662-716年)是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的第四子。他们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他们有一个强大的母亲武则天。公元684年,他们先后被武则天立为皇帝,登基后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废黜。实际上,这是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由此,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宣布改唐为周,定洛阳为都。
武则天的改朝换代行为引起了李唐皇室的恐慌,也遭到高层官吏和维护“正统”的具有儒家思想的官吏的不满。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在扬州的造反,拥集30万人,一年后被平定[12]。同时,武则天对任何反对者毫不手软。根据林语堂先生《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亲属)。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武则天“大杀唐宗室,流其幼者王岭南。” [13]。实际上,武则天主要是杀反对她的高祖系和太宗系的皇子皇孙。同时,武则天通过完善科举考试和用人制度,对关陇集团[14]的势力进行了抑制。
4.神龙政变,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皇室,中宗被再度拥立。
武则天废黜中宗而临朝称制,中宗及其儿子们都反对。中宗李显的长子李重润(“懿德太子”)于701年由其祖母武则天杖杀,年19岁;次子李重福710年起兵造反,事败自杀;三子李重俊(“节愍太子”)于707年参与“景龙政变”,事败被部下所杀。
神龙元年(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无奈,先令太子监国,次日传位,再明日,中宗复位称帝。中宗复位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李裹儿合谋下毒暴毙身亡[15],“韦皇后弑中宗,矫诏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又矫遗诏,自立为皇太后。皇太子即皇帝位,以睿宗参谋政事,大赦,改元曰唐隆。太后临朝摄政。”[16]。俨然武则天第二。
5.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取得政权。
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唐玄宗)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京师长安。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左右龙武军“万骑”中发展势力。面对韦氏把控的朝政,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唐隆元年(710年)于七月二十一日夜,李隆基在“万骑”军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的帮助下发动政变,韦后、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被杀,并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史称“唐隆政变”。
景云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诛诸韦,废少帝,拥其父睿宗李旦再度登基为皇帝。但睿宗宠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干政,与太子李隆基争权。先天元年(712年),睿宗禅位于李隆基,退为太上皇,重演了其曾祖太宗李世民的把戏。
6.通过宫廷政变夺取政权的制度原因。
第一,唐前期的李唐皇室儒家“正统”观念并未完全树立起来。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北魏的八柱国大将军,太宗的祖母、生母、皇后都是鲜卑人。虽然唐初沿袭隋制,然而,隋朝以佛教为国教,儒家教化不足。唐初确立了三教并立的国策,但道教是第一位的国教,儒家教化程度也低。这种汉胡杂糅的文化,使关陇集团中人崇尚“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黄永年,2004.pp.41-42)
第二,唐前期的李唐皇子担任军队将军职务的多。617年,高祖李渊起兵太原,进而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到622年,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同时,唐与吐番、吐谷浑、突厥、高丽等周边独立政权战争不断。李唐进行这些战争,要依靠子弟兵。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太祖李虎的第八子李亮(郑孝王)子孙、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李神通(577年―630年) 、李神符(579年-651年)和高祖堂侄李孝逸积极响应[17]。唐高祖有22子,太子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四子李元吉都是带兵的大将,只是史书宣传太宗的功劳过了头[18]。
建国初期,高祖广封宗室,“初,高祖受禅,以天下未定,广封宗室以威天下,皇从弟及侄年始孩童者数十人,皆封为郡王。”(《旧唐书》卷六十 列传第十《宗室》)。太宗即位后改变了“滥封”的作法,“宗室率以属疏降爵为郡公,唯有功者数十人封王。”[19]。皇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亲王的嫡子继承者被称为“嗣王”;皇太子诸子并为郡王,亲王的继承者也封郡王;嗣王、郡王及特封王子孙承袭者,降授为国公,亲王有官属和相关的宿卫、服务机构[20]但不分封土地,也就没有治理人民的权力。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世民并未占有秦地,是“虚封”。
唐前期,皇子是可以谋求官职的。从高祖到睿宗,共有皇子54人(见表示1-3),获得官职的有49人,占比90.74%。高祖22子中,任命为州剌史的有10人(45.45%),任命为剌史和都督的有5人(22.73%),任命为都督的有1人(4.55%)。太宗14子中,任剌史、都督的有7人,加上太子李承乾共有8人,占比57.14%。任命为剌史和都督的有3人,任命为都督的有4人,太子东宫管辖“十率府”,也就是说有军职的占比为57.14%。
《新唐书》:“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21]。魏王李泰“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十年,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余官如故。”[22]。其中“不之国”、“不之官”都是因年龄小等原因而“遥领”。 在太宗的皇子中,造反的皇子也是不少,如太子李承乾政变未遂被废黜、三子吴王李恪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死、五子齐王李佑因谋逆被赐死、七子蒋王李恽被诬告谋反自杀、八子越王李贞因谋反事败自杀、十子纪王李慎因涉嫌谋反被贬。
第三,太子东宫制度也使得太子有条件发动宫廷政变。根据唐制,太子东宫辖“十率府”府兵。每军府管辖4-6个团(或称营),每团管辖2个旅,每旅管辖2个队,每队分为5个伙,每伙10人。我们都按照“中府”规模计算,共有8000府兵。这支近万人的军队搞短平快的“宫廷政变”是非常有用的。
第四,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起着了一个不好的表率作用。
三、唐代中期皇帝继位的机制
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在位)至唐敬宗(824-826年在位)共70年。公元755年暴发安史之乱(755-763年),756年,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原名李玙)逃到朔方,在灵武即皇位,即唐肃宗。李隆基自蜀郡返,居于兴庆宫,被尊为太上皇[23]。
由图1-1可见,从玄宗到敬宗,皇位继承都是父传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和敬宗都是长子。肃宗李亨是玄宗的第三子。据说李亨“性仁孝,好学,玄宗尤爱之”。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皇太子瑛废死;738年,李亨被立为皇太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与玄宗、杨贵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李亨留下。太子逃到北方,受到有关军队迎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裴冕等请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帝曰上皇天帝”[24]。
唐穆宗李恒是宪宗的第三子。“元和七年(812年),惠昭太子薨,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欲立澧王恽,而恽母贱不当立,乃立遂王为皇太子。”[25]。
显然,肃宗、穆宗虽然都是皇三子,但他们的长兄或夭或废,并且都是先当皇太子后即位的,属于“程序合法”。那么,导致皇位继承合法合规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唐玄宗通过各项政策推进了皇子出阁制度的改革。我在《唐代皇子制度与唐代政治关系的几个问题》已作详细介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项政策:一是禁止诸王与群臣交结;二是禁止宗室、外戚非至亲之间的交往;三是将王子王孙集中居住在“十六王宅”和“百孙院”,通过集中诸王居住,统一参加学习,切断诸王与其原官属机构大臣和亲王亲事府、亲王帐内府所辖的宿卫军队的联系;四是署官不职,采取遥领或挂虚名的方式。因而,《旧唐书》记载:“先天之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年,以渐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于夹城中起居,每日家令进膳。又引词学工书之人入教,谓之侍读。十王,谓庆、忠、棣、鄂、荣、光、仪、颍、永、延、济,盖举全数。其后,盛、仪、寿、陈、丰、恒、凉六王又就封,入内宅。二十五年,鄂、光得罪,忠继大统,天宝中,庆、棣又殁,唯荣、仪等十四王居院,而府幕列于外坊,时通名起居而已。外诸孙成长,又于十宅外置百孙院。每岁幸华清宫,宫侧亦有十王院、百孙院。宫人每院四百,百孙院三四十人。又于宫中置维城库,诸王月俸物,约之而给用。诸孙纳妃嫁女,亦就十宅中。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于乘舆所幸之别院。太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则同亲王、公主,在于崇仁之礼院。”[26]。
四、唐代晚期皇帝继位的机制
唐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至唐哀帝(904-907年在位)共81年。由图1-1可见,有两位皇帝是父传子,四位皇帝是兄弟之间传递。武宗到宣宗是侄传位至叔,宣宗传位到懿宗是叔传位到侄。这种无规则的继承关系,主要是宦官操纵的结果。对此,我们具体介绍:
1.唐文宗李昂(809-840)。他是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唐武宗李炎之兄。长庆元年(821年),李昂被封为江王 。宝历二年十二月八日,敬宗由宦官刘克明等所弑,贼苏佐明等矫制立绛王勾当军国事。枢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谦率禁军讨贼,诛绛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年仅18岁。李昂在位初年励精求治,他出宫女3000多人,放五坊鹰犬,减省冗员。后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企图诛灭宦官。但密谋泄露,李训等被杀,李昂也在“甘露之变”后被软禁。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享年32岁[27]。
2.唐武宗李瀍(814-846年),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初,文宗追悔庄恪太子殂不由道,乃以敬宗子陈王成美为皇太子,开成四年冬十月宣制,未遑册礼。五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疾,宰相李珏、知枢密刘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监国。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迎颍王于十六宅。”[28]。840年,李瀍即位。
3.唐宣宗李忱(chén)(810-859年),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唐武宗的叔父。庆元年(821年),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丹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4.唐懿宗李漼(833-873年),唐宣宗李忱长子。会昌六年十月,封郓王,宣宗爱夔王滋,欲立为皇太子,而郓王长,故久不决。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渐(病危),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欲立夔王为皇太子。“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郓王为皇太子。癸巳,即皇帝位于柩前,王宗实杀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庚子,始听政。”[29]唐宣宗驾崩,李漼被宦官迎立为帝。但李漼游宴无度、沉湎酒色,以致政治腐败,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亦导致大中之治的成果消失。
5.唐僖宗李儇(862-888年),唐懿宗第五子,始封普王。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刘行深、韩文等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於懿宗死后柩前即位。时在咸通十四年(873)七月二十日,僖宗12虚岁;在公元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年仅26岁。
6.昭宗李晔 (867-904年),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始封寿王,乾符三年,领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病危时,群臣因僖宗的皇子年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为嗣君。“观军容使杨复恭率兵迎寿王,立为皇太弟,改名敏。乙巳,即皇帝位于柩前。”[30]。天佑元年(904)八月十一日,唐昭宗为朱温所弑,享年38岁。
7.唐废帝李裕(?-904年),唐昭宗李晔长子,德王。光华三年(900年)十一月,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称帝。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904年,朱温令蒋玄晖诱杀唐氏诸王,德王李裕等被诛。
8.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904年-907年在位)。乾宁四年(897年),封辉王。天佑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李柷即位。在位期间,并无实权,一切政事由朱全忠决策。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葬于温陵,终年17岁。
五、结束语与评论
第一,唐代皇位继承呈现阶段性特征。
唐代前期,共有六任皇帝即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和睿宗,都是通过武力或宫政变等方式取得皇位的。中宗和睿宗是由别人发动宫廷政变而坐享其成的。另外还有许多未遂政变。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历史因素,如李渊的王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都手握重兵、担任国家军政要职。同时,太子东宫制度和亲王制度也为实力竞争皇位提供了便利。这种凭实力竞争皇位的机制对皇室的元气造成极大的伤害,但皇族、国家却充满了生机。高祖至睿宗(含武则天)共138年,皇帝平均寿命、在位时间最长,登基年龄也最大(表1-3)。
唐代中期,即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在位)至唐敬宗(824-826年在位)期间,共70年。这个时期基本上实行了皇位长子继承制。这完全是玄宗通过一系列改革使皇子出阁制度发生变化所取得的。其政治代价是削弱了皇族的力量,使得宦官势力不断强大。
唐晚期,即从唐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至唐哀帝(904-907年在位),共81年。这个时期,有两位皇帝是父传子,四位皇帝是兄弟之间传递。武宗到宣宗是侄传位至叔,宣宗传位到懿宗是叔传位到侄。这种无规则的继承关系,主要是宦官操纵的结果。《新唐书》的作者赞曰(总结性说明)[31]:“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则唐之衰亡,岂止方镇之患?盖朝廷天下之本也,人君者朝廷之本也,始即位者人君之本也。其本始不正,欲以正天下,其可得乎?懿、僖当唐政之始衰,而以昏庸相继;乾符之际,岁大旱蝗,民悉盗起,其乱遂不可复支,盖亦天人之会欤!”[32]。
第二,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担任皇帝职务?
中国先秦著作认为,天子或王不是由人定的而是由天定的,天命不可违。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说:“一貫三爲王。”[33]。三国时期魏国刘劭(约168-249年)在其《人物志》著作的序言中说:“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聪明。”也就是说,最好的人才首先要求其情性平淡,其次才是资质聪明。这样的人是帅才,可以做皇帝。但理想标准总是与实际人才有差距的。
《新唐书》认为:“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34]。我个人认为唐一代22位皇帝,就政绩而论,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是可圈可点的,但都不是完人。
《新唐书》关于李渊的描述:“仁公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性宽仁,袭封唐公。”[35],强调的是“性宽仁”,实际隐含着能力弱的意味;关于太宗李世民的描述是:“龙凤之姿”[36],“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37]。实际上,“他(太宗)好冲动,易被激怒,当他发怒时面色紫胀,使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崔瑞,2016.p.171)。实际上,关于太宗的描述,“能屈节下士”有画龙点睛之妙;关于玄宗的描述是:“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总结性评价是:“……,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38]
第三,有作为的皇帝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
从中国几千年君主政治体制发展史来看,有作为的皇帝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摔打出来的。
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英主,可选拔接班人、培养接班人却搞得一团糟。太宗嫡长子李承乾,“甫八岁,特敏惠,帝爱之”,太宗即位后立李承乾为皇太子。可太宗更喜欢嫡二子魏王李泰。李承乾因有足疾和不良行为,担心太子位被废,因而与魏王交恶。而魏王受太宗宠爱而生谋夺长之心,各树党朋。最后导致李承乾造反(未遂)而废太子位,魏王也因谋夺长而受罚。因而,贞观十七年(643年) 晋王李治被册立为皇太子。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655年,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由此,《新唐书》赞曰:“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39]。当然,我不完全赞成《新唐书》对高宗和武则天的评价,但太宗搞所谓的接班人选拔、培养是失败的。
玄宗将诸王与世隔绝、脱离实际的培养方式近乎愚蠢。唐玄宗有30子,有封王记载的有23人,封王的同时,并领节度,不出閤[40]。德宗有11子,“通王谌,始王,拜开府仪同三司。贞元九年,领宣武节度大使,以李万荣为留后,二年徙河东,以李说为留后,皆不出閤。”[42]。这样,导致皇族力量削弱,为宦官控制朝李唐朝廷提供了条件。
做皇帝与当专家不同。专家管理好自己就行了。皇帝则不然,他要有向心领导力,让周围的大臣愿意与他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他能遵循客观规律,以广大百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尚书》中所贯彻的“敬天爱民”的主要思想。同时,皇帝也需要有一种有用的关系网,能在各派利益博弈中胜出。显然,这些都不是那个人、那群人能培养出来的。
第四,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凤毛麟角,关键在于国家的制度建设。
《新唐书》赞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42]对于这个观点,我基本认同。开国皇帝都是英雄,皇子皇子们“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荀子•哀公》),从中册立皇太子,并顺利登基继承皇位,称职的也是少数;即使皇子从小和百姓一样生活,而在如此小的范围选拔皇帝,只能是在矮个子中选长者,何能胜任。
既然有作为的皇帝是凤毛麟角的那样少,而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国家的制度建设。唐代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效率和严格的法治水平,都是非常高的。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国家就会兴旺发达;皇帝逆历史潮流而动,国家就会衰败。事实上,没有那个思维正常的皇帝不希望国强民富、青史留名的。客观上讲,国家兴盛不能归于那个皇帝或那个领袖。同样,国家衰败或覆灭也不能归咎于那个皇帝或那个领袖。国家的盛衰是一个发展过程。《新唐书》赞曰:“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巳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昭宗为人明隽,初亦有志于兴复,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颇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徒以益乱。自唐之亡也,其遗毒余酷,更五代五十余年,至于天下分裂,大坏极乱而后止。迹其祸乱,其渐积岂一朝一夕哉!” [43]
注释:
[1]《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2]《旧唐书-郝处俊传》:修短有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蕃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唐宪宗时期,关于唐太宗服丹药的看法,《旧唐书•宪宗本纪》记载大臣李藩曾说“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之暴疾不救”。根据《资治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去世,太宗要去吊丧,走到中途,长孙无忌拦住太宗劝道:“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由此条记载可以看出,迟至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已经在服用丹药。杜文玉,2010.pp.105-107)。
[3]《新唐书》卷十纪第十《昭宗、哀帝》,
[4]《新唐书•于志宁传》:“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志宁谏,以为今东宫乃隋所营,当时号为侈丽,岂容复事磨砻彩饰于其间?丁匠官奴皆犯法亡命,钳凿槌杵,往来出入,监门、宿卫、直长、千牛不得苛问。爪牙在外,厮役在内,其可无忧乎?又宫中数闻鼓声,太乐伎儿辄留不出,往年口敕丁宁,殿下可不思之?”。
[5]《新唐书•于志宁传》:太子不纳,而左右多任宦官,志宁复谏曰:“奄官者,体非全气,专柔便佞,托亲近为威权,假出纳为祸福。故伊戾败宋,易牙乱齐,赵高亡秦,张让倾汉。近高齐任邓长颙为侍中,陈德信为开府,内预宴私,外干朝政,齐卒颠覆。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轻忽高班,陵轹贵仕,品命失序,经纪不立,行路之人咸以为怪。”太子益不悦。
[6]《旧唐书李承乾传》记载: 有太常乐人年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宠幸,号曰称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称心杀之,坐称心死者又数人。承乾意泰告讦其事,怨心逾甚。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
[7]《旧唐书•岑文本传》、《册府元龟•帝王部•慈爱》;《贞观政要•卷二•直谏》。
[8]《新唐书》卷三《本纪第三》。
[9]《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
[10]《旧唐书•本纪第五•高宗下》;《新唐书•本纪第三•高宗》;《中国通史•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11]《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皇后》。
[12]《旧唐书》卷六 本纪第六《则天皇后》。
[13]《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皇后》。
[14]关陇集团。在北魏时期,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当时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合称六镇。这批军事贵族以武川镇军人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史学界对它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叫做"关陇贵族集团"。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曾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并多次引用《庾子山集》,证明关陇士人与鲜卑胡姓的关系。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有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并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其中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曾祖父。另外还有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皆世之名将。其中杨忠即为隋文帝杨坚之父。显然,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是柱国,而隋朝的始祖是大将军。。
[15]《旧唐书》卷七:“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旧唐书》卷五十一:“六月,帝遇毒暴崩。时马秦客侍疾,议者归罪于秦客及安乐公主。
[16]《新唐书》卷五《本纪第五•睿宗 玄宗》。
[17]《新唐书》卷六十 列传第十《宗室》。
[18]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19]《旧唐书》卷六十 列传第十《宗室》。
[20]《旧唐书》卷四四《职官三》和《大唐六典》卷二十九《诸王府公主邑司》:亲王有官属机构即亲王府。亲王府是亲王官邸,是政务性的机关,负责亲王有关的政务。亲事府和帐内府是负责亲王宿卫、扈从的军务机构。亲王国设国令一人,从七品下。另外,设有大农、国尉、国丞一及相关官职。国令、大农掌通判国司事;国尉掌分判国司事;国丞掌付事勾稽,省署钞目,监印,给纸笔事;典卫掌守卫居宅事;舍人掌供引纳驱策事;学官掌教授内人事;食官掌营造膳食事;厩牧掌知畜牧牛马事;典府掌知府内杂事。)、
[21]《新唐书》卷八十 列传第五《太宗子》。
[22]《旧唐书》卷七十列传第二十六《太宗诸子》。
[23]《新唐书》卷五《本纪第五•睿宗 玄宗》。
[24]《新唐书》卷五《本纪第五•睿宗 玄宗》。
[25]《新唐书》卷八《本纪第八•穆宗》。
[26]《旧唐书》卷107列传第五十七《玄宗诸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七。
[27]《旧唐书》卷十七上 本纪第十七上《敬宗 文宗上》。
[28]《旧唐书》卷十八上 本纪第十八上《武宗》。
[29]《新唐书》卷九本纪第九《懿宗 僖宗》,
[30]《新唐书》卷十 纪第十《昭宗》。
[31]文心雕龙•颂赞》云:“赞者,明也,助也。”周振甫注曰:“赞:明,说明,有总结意”。也就是说,“赞曰”是对全文的总结说明性的文字,有画龙点睛的功效。
[32]《新唐书》卷九 本纪第九《懿宗 僖宗》。
[33]《說文解字》卷一《王部》。
[34]《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
[35]《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36]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37]《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38]《新唐书》卷五本纪第五《玄宗》。
[39]《新唐书》卷三本纪第三《高宗》。
[40]《新唐书》八十二《列传第七•十一宗诸子》。
[41]《新唐书》八十二《列传第七•十一宗诸子》。
[42]《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
[43]《新唐书》卷十纪第十《昭宗、哀帝》。
参考资料:
杜文玉,2010.唐代宫廷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
岳纯之,唐澜.论唐宪宗之死[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邱玏.葬送于丹药的唐代六帝[J].中华医史杂志,2005(03)。
陈寅恪,1980.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
孙晓晨. 试论唐代的太子监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李燕捷,1994.唐代皇室人口平均寿命研究//中国史论集[C]. 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史论集》编辑组.天津古籍出版社。
林万孝.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J].生命与灾害,1996(05)。
林语堂,2009.武则天正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
吴志毅,2002.乾陵之谜[M].西北大学出版社。
黄永年,2004.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
(英)崔瑞,2016.剑桥中国隋唐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权声明:文中有的图片可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之删除。“弩之的专栏”的博文均为作者原创,未经本人同意,各类刊物和媒体不得转载。对学术性抄袭,将追究法律责任。http://zhangnianyu.blog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