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影响
张念瑜
【提要】雕版印刷涉及到纸、墨、书法、雕刻等各个方面。因而,雕版印刷术这样的原创性核心技术的发明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而唐代基本上具备了这些条件。所以,雕版印刷术是唐人发明的。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唐人发明了两大。佛教徒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道教徒却发明了火药。这与唐代庞大的国有手工业作坊和门类众多的私营手工业无关。这至少说明:技术创新需要有远大的理想或虔诚的信仰,还需要有宽松的制度环境。
唐人发明的雕版印刷技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但自16世纪以后,中国印刷业使用的却是欧洲的技术。
一、引言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博士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1分册《纸和印刷》序中讲:“我以为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没有比纸和印刷的发展更重要的了。”毫无疑问,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和信息得到迅速广泛地传播,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的工具和载体。
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也是以印章、拓印为依据的,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了许多人的经验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印刷术继续不断创新。我们将世界印刷术的重大创新列举如下:
1.公元7世纪,唐朝初期出现雕版印刷术。
2.1049年,宋代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1241年至1250年,杨古为忽必烈的谋士姚枢用活字版印刷朱熹《小学》、《近思录》和吕祖谦的《经史论集》等书散布四方。
4.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发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几种版本加以证明。其中常被人们提到的是被称为宋本活字本的《毛诗》。由于该书的《唐风·山有枢》篇内的一版中“自”字横排著,完全可以证明是活字版。
5.中国金属活字的早期记载,即元代科学家王祯在《造活字印书法》(1298年)中说:“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
6.元朝已有双色红、黑套印之书籍。
7.明朝出现了双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层次的彩色印刷品。
8.1436 年德国约翰内斯·古腾堡(1397-1468年)发明铅活字版,并用活字印刷术印制《圣经》。
9.1462年美因茨(德国) 遭到忠于拿骚大主教的军队进攻。印刷工匠逃离了这座城市并把他们的技术带到欧洲各地。
10.1589年,欧洲的铅活字和印刷机传入中国,中国出版业开始以铅活字印刷出版图书。1590年用欧洲活字印行最早的图书即《日本派赴罗马之使节》(拉丁文),1819年印行了铅活字本的《新旧约圣经》(汉字)1838年英国人台约尔在新加坡制成一套汉文铅字,1842年被报到香港1844年美国人谷玄在澳门设花华圣经书房,利用台约尔的这套铅字经营铅印业务。
11.1733年,清世宗雍正诏令制木刻活字。253500个木刻活字,在一年内全部完成,排印了2300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金简在图文并茂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中记述造木活字的程序。
12,1798年英国斯坦厄普伯爵(第三)发明第一个全铁印刷机。
13. 1804年,英人士坦荷(Earl of Sta nbope)针对活字版弊,发明了泥型铅版印刷术。
15.1829年,法国人谢罗发明纸型铅版印刷术。
16.1838年戴维·布替斯在纽约首次研制成功机械铸字机。
17.1841年弗里德里希·柯尼希(德国KBA公司创始人之一)发明以蒸汽为动力的印刷机,被用于印刷《泰晤士报》。
18.1845年.德国又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
19.1860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轮转机。以后德国又相继生产了双色快速印刷机、印报纸用的轮转机,以及双色轮转机,到1900年又制成了六色轮转机。
20.1871年,美国人B.B.Blackwell改良纸型铅版印刷术,创用薄铅版,垫以木底印刷。
21.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发明照相网版印刷术,将照相制版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2.1886年奥特马尔·歇根特勒发明整行铸排机。
23.1970年代卷筒纸胶印技术被广泛使用,取代了凸版印刷。
24.1980年代在电脑辅助下手动照排印刷。
25.19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数字印刷逐渐发展。1995年柯达推出CTP制版机(Computer to Plate),Drupa 2000展览会上,CTP技术有了一次飞跃,技术更加成熟,设备开始真正进入应用阶段。
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问题
在我国学术界关于雕版印刷发明年代有汉、六朝、隋、唐诸说。我们略做介绍。
1.汉代说。田建平(2003年)认为雕版印刷术原理发明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之末的汉代。时永乐,荣国庆(2006)以《后汉书・党锢列传》“刊章捕俭”为证据说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东汉存有歧异,但东汉王充《论衡•须颂篇》有关“人争刻写”之语,可作为更有力的证据。陈力(2016)认为中国雕刻起源较早,殷周时铜笵上之反镌文字、秦汉之石刻碑碣、汉魏之石经,与印刷雕版之形制相近;捶拓技术、玺印技术与印刷术的原理相同,可视为印刷术的源头之一。至迟在西汉前期,较为成熟的凸版印刷技术已经应用于纺织品印染,其原理与雕版印刷术相同,其精美程度也不亚于宋元以后的雕版印刷品。但在此后很长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并未用于图书复制,这与隋唐以前的文化、教育、宗教发展进程有关
2.南北朝说。李文涛(2011)认为南齐时期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的雏形。到梁朝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能出版一些技术要求比较低的产品。宁亚玲、刘卫武(2017)认为至迟在南北朝梁时中国已经有雕版印刷术存在。《正统道藏》收道家典籍《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二“造像品”条载:“有一十八种,以状真容:一者雕诸宝玉琼瑶琅歼七珍之类;二者铸以黄金;三者铸以白银;四者铸以赤铜;五者铸以青铁;六者铸以锡躐;七者雕诸香物梅檀沉水之属;八者织成;九者绣成;十者泥塑;十一者夹纶;十二者素画;十三者壁画;十四者凿龛;十五者镌诸文石;十六者建碑;十七者香泥印成;十八者印纸范泥,刻砖团土,镂瓦磨骨,雕牙刳木,聚雪画灰。一念发心,得福无量。”可以作为证据。
3.六朝说。历史上的“六朝”,是指吴、东晋和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泛指与这六朝同期的历史时期。主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六朝的学者不少。清代的李元复在其《常谈丛录》卷一中说:“书籍自雕镌版印之法行,而流布始广,亦藉以永传。然创之者初不必甚难,以自古有符玺可司其意,正无待奇想巧思也。窃意汉蔡伦造纸之后,当魏晋六朝宜有继起而为之者矣,但未盛行耳。”日本学者岛田翰(1879 -1915年)在其《古文旧书考•雕版渊源考》中说:“予以为墨版,盖昉于六朝。何以知之?《颜氏家训》曰: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夫书本之为言,乃对墨版而言之也。颜之推北齐人,则北齐时即知雕版矣。”
4.隋代说。隋朝载有与印刷术相关的文献遗存主要有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续高僧传•慧净传》、《隋书•艺术传》和近年新出版的《中国木版水印概说》。张志哲(1979)提供了印刷术发明于隋朝的新证。陈妙英(2000年)从印刷术的定义、印刷术发明的基本条件、历史文献记载及已发现的出土实物等方面分析,认为:“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朝”的论据比较充分、翔实,更合乎其科学性。
5.唐代说。邓广铭认为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邓广铭,2005.pp.178-180)。张岩方(1985)认为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贞观年间。我个人认为雕版印刷术由唐人发明,我将在下文做介绍。
三、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
(一)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条件
新技术的发明往往是与现有的相近或相关的技术为出发点的。而启发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相关或相近的现有技术包括石刻、捶拓、印章、书法(方晓阳,张秉伦,2003;李万健,2009.pp.14-16)。雕刻印刷也称整版印刷,一般是请书法很好的人写版,即将要雕刻的内容先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将写好的纸稿反贴于预先准备好的木板表面,给予一定的压力,使文字或图像呈反向转移到木板上,再由雕刻工人雕刻成反向凸起的文字或图像。校正无误后就做成了用于印刷的模板。这也是雕版印刷的核心技术。
(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物质条件
雕版印刷的工艺过程:首先将文字、图像雕刻在平整的木板上,再在版面上刷上油墨,然后在其上覆上纸张,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刷过,使印版上的图文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最后装装订成册。显然,雕版印刷涉及到纸、油墨、木版。
1. 雕版用材的选择与处理
雕版印刷所用的雕版材料主要是选用纹理较细的木材,如枣木、梨木、梓木、黄杨木等。第二,选好木材之后,沿树干纵向直截,锯成约2厘米厚的木板。第三,将锯好的木板放在水中,上压重物,浸沤1至数月,脱去木材内的树胶与树脂,使木板即利于刊刻又易于吸墨释墨。第四,平板。将干燥后的木板上下两面刨平、刨光,截成略大于双页版面的矩形(周绍明、何朝晖,2017)。
2. 印刷用墨及其制备
墨是印刷的必备原料。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发明了书写的墨。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就发现一块圆柱形墨。
雕版印刷一般是用松烟制墨法制备的墨。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记载,韦诞的制墨方法是用细且清纯的烟灰,经捣杵及筛滤,除去一切附着的杂质,调制而成。到了唐代,制墨业已形成专业,同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使用松烟制墨的方法更加完善,唐以后仍在不断改进。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叙的松烟制墨法是:“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明•沈继孙撰《墨法集要》记载:“古法惟用松烧烟,近始用桐油、麻子油烧烟;衢人用皂青油烧烟,苏人用菜子油、豆油烧烟。以上诸油,俱可烧烟制墨,但桐油得烟最多,为墨色黑而光,久则日黑一日;涂油得烟最少,为墨色谈而昏,久则日淡一日。”雕版印刷用墨通常用松木烧成的烟怠加入动、植物胶练制而成。普通的书籍印刷,为了降低成本,多用烟怠颗粒最粗、质量最次的“粗烟”作为原料。
3. 印刷用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有皮纸、麻纸和竹纸。
早在西汉,中国已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宋苏易简《纸谱》:“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汉初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出土西汉造的最大的一张完整的纸,年代是汉宣帝时期(前65-前50年)(岳邦湖,吴礽骧,1981)。因而,东汉的蔡伦(?-121年)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但他却是麻纸技术的革新者和推广者(潘吉星,2010.p.12)。蔡伦作为麻纸及皮纸生产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经过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原料的分离、打浆、抄造和干燥四个步骤。后世造纸术的发展主要是原料的拓展和化学添加剂方面的改进。
至晋代(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1],并在造纸过程中加入矾、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化学添加剂,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为雕版印刷奠定了物质基础。
综上可见,雕版印刷术需要具备诸多方面的物质条件。而这些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在唐代已经具备。
四、雕版印刷术发明与佛教、道教
(一) 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抄写出版时代
汉字最早的表现形式是被考古挖掘出来的、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在纸发明之前,曾用甲骨、青铜器、玉石等作为纪录文字的材料。到西周末年,竹片、木片成为了纪录文字的材料。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编简成策的绳子叫做编。丝质的称“丝编”,皮质的称“韦编”。简策上的字均用毛笔墨书,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叫做削。《韩非子·安危》:“先王寄理于竹帛”,“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墨子·明鬼》),“箸于竹帛谓之书”(许慎《说文解字•序》)。
在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墨子•天志上》)。这个时期的“简策”在历史上多次被发现(张煜明,1994.pp.14-15)。秦汉以后,由于著作和书籍出版的繁荣,出现了买卖书籍的市场。西汉扬雄《法言·吾子》:“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李轨注:“卖书市肆,不能释义。”汪荣宝义疏:“卖书之市,杂然并陈,更无去取。博览而不知折中於圣人,则羣书肴列,无异商贾之为也。”
有了书肆或书市,就要有可供出售的书籍,于是就出现了以抄书为业的人。先秦和秦汉称之为“佣书”。魏晋南北朝时,抄写宗教经典的人很多,被称为“经生”。隋唐及其之后被称之为“钞书”。抄书人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毛笔字写得好,受雇于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以抄写书籍为业,换取佣金。根据记载:“张仪、苏秦二人共递剪发以相活,或佣力写书,行遇圣人之文,无以题记,则以墨画於掌内及股里,夜还更以竹写之。”[2]。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后汉书·班超传》)。实际上,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佣书或“钞书”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唐代中期,雕版印刷术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促使抄书人群体的最终解体(陈德弟,2004)。抄书人特有的编辑、校对、装帧设计等功能,对后世的版本、出版等学科具有悠久的影响。但是,雕版印刷被普遍使用后,“钞书”这一传统的活动并未在中国的历史中彻底结束。古代中国士人爱藏书,尤其爱藏校对精良、书法优美的钞本书;另一方面,书籍版权不受保护(冯念华,2005),抄写的书不需要支付书籍版权费。所以,在唐、宋、元、明、清仍然有“钞书”职业和“钞书”的商业性活动。清代曹雪芹的《石头记》最开始也是以钞本的形式流传开来的。
(二)佛教的兴盛是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社会条件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1995d,pp. 731-732)佛教的兴盛是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社会需要或社会条件。
我们知道,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了此后历朝历代的国家指导思想。但是,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因得到政府的支持,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就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隋唐时期,佛教走向鼎盛时代。唐初开始,士大夫崇佛,研读佛典,探讨佛理蔚然成风(郭绍林,1987.p.6)。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占当时人口约一半的唐代女性也投身到佛教的信仰队伍(焦杰,2000)。
佛教信徒的不断增加对佛教书籍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唐代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神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佛教鼎盛时,众多的信徒需要同样的经典,更经济的书籍印刷问题就提出来了。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机械厂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刻印于704-751年之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年)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不是一人一时发明的。佛教经典的制作和传播极大地推进了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发展和成熟(谢锐,夏京星2010)。武玉秀(2012)认为中国雕版印刷术反映了净土信仰,而辛德勇(2018)则认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印度佛教密宗在中国的全面兴盛有直接关系,它直接吸收了“佛印”印制佛像的技术(辛德勇,2018)。王小蓉(2005)却认为道教对我国早期的雕版印刷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晋时期的道教徒使用的符咒之印使得我国传统印章的雕刻工序向雕版印刷的雕刻工艺过渡的两个障碍得到突破,从而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
五、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影响
雕版印刷术结束了传统的抄书时代,更高效率的成批生产书籍,对于推动知识的传播,促进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在此,我们讲几点影响作用。
第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成为了唐、宋、元、明、清印刷的主流技术。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邓广铭,2005.pp.178-180)。宋代毕升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邓广铭,2005.p.510)。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后世不断得到了改进,历代出现各种活字,包括木活字、陶土活字、陶瓷活字、铜活字等,但由于中国从宋代以来十分讲究印刷字体的美观性,加上印刷的书籍往往需要不同大小的字体,有的书籍还要配上插图,活字版不如雕版方便和易于保存,雕版印刷在古代中国始终占据主导位置。1589年,欧洲的铅活字和印刷机传入中国,中国出版业开始以铅活字印刷出版图书,中国人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方才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导致了印刷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雕版印刷首先用于社会需求量大的历书、佛教和道教经典,儒家经典。这样就瓦解了传统的抄书产业,逐渐形成了官府刻书,书坊刻书和私家刻书的局面。
(1)官刻。官刻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刻印《九经》。《九经》的校刻,由国子监完成,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由此开启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此举使雕版印刷从民间行为上升为中央政府倡导之事。在宋代,中央政府的官刻以国子监刻本最为著名,如国子监刻印的《说文解字》、《十三经》、《十七史》等大型丛书影响深远。
(2)私刻。私刻也往往泛称“家刻”。这些书籍的牌记多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私刻的出版主体多是士人学者,刻书多以知识传播为目的,注重青史留名,并不以赢利为动机,所以重视质量,校刻精审。唐、五代时已发其端,五代毋昭裔所刻印的《文选》《初学记》等都是五代私宅刻书的实例。到北宋开始,私家纷纷出资刊印前代名人集,如北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的全集等。
(3)坊刻。坊刻的出版主体是书商。我国早期印刷品多为坊刻本。在唐代,除寺院刻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用书次之。
雕版印刷使图书生产大幅度增加,直接导致对印刷的纸张和油墨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纸业和制墨业的发展。
第三,雕版印刷为儒家经典教育世俗化提供以重要的物质条件。
唐代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九经》(三礼三传易书诗)。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家经典。《唐六典》:“凡教授之经,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老子》,学者兼习之。”(《唐六典•国子监》)。五代、宋、元、明、清,学生的学习科目和科举考试的科目有所改变,但学习或考试的内容都有儒家的“四书五经”或“十三经”。而要满足广大学生学习和考生考试用书的需求,依靠传统的抄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运用雕版印刷技术大批量地印刷书籍才能满足学生和考生的需求。
第四,雕版印刷技术为佛教、道教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雕版印刷技术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宋代文化转型方面发挥了发挥重要的作用(李昕揆, 2013)。
六、结束语
第一,原创性核心技术的发明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雕版印刷也是整版印刷。它涉及到纸、墨、书法、雕刻等各个方面。晋代(公元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这是雕刻印刷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将整页文字或图形反向雕刻在木板上制成雕版印刷模板。这种工艺是在石刻、捶拓、印章、书法、“佛印”印制佛像的技术等诸多技术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这也是雕刻印刷的核心技术。在唐代,雕版印刷技术所需要的技术条件、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具备了,所以,在唐代,雕版印刷术才被发明出来。
第二,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和火药都佛教徒和道士发明的,说明技术创新需要远大的理想或虔诚的信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伟大的黄金时代,唐代有庞大的国有手工业作坊和门类众多的私营手工业。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这两项构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技术却并不是国有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发明的,而是佛教徒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道教徒发明了火药[3]。这充分说明,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需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或虔诚的信仰。
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佛教文化的遗存,如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四川乐山大佛、重庆大足石刻等。佛教徒能创造这些文化奇迹,他们发明雕版印刷术就毫不奇怪。现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唐代雕版印刷书是公元868年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有意思的是,1436 年德国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铅活字版,并用活字印刷术印制的第一本书也是宗教经典《圣经》。
第三,实体经济、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沃土。
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成为了唐、宋、元、明时期印刷的主流技术。宋代毕升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没有得到普遍使用,虽然在后世不断得到了改进,历代出现各种活字,包括木活字、陶土活字、陶瓷活字、铜活字等,但由于中国从宋代以来十分讲究印刷字体的美观性,加上印刷的书籍往往需要不同大小的字体,有的书籍还要配上插图,活字版不如雕版方便和易于保存,雕版印刷在古代中国始终占据主导位置。1589年,欧洲的铅活字和印刷机传入中国,中国出版业开始以铅活字印刷出版图书,中国人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方才退出历史舞台。自此之后,欧洲的印刷技术不断创新,而中国的印刷业几乎是使用欧洲的技术。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印刷设备器材工业却起步较晚。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印刷始终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水平上。
我们知道,元朝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架和转轮排字法,本应是向排版机械化发展的一次契机,但我国机械工业却不相适应。印刷设备器材工业的出现只有在机、光、电广泛用于印刷才有可能。近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印刷、造纸、制墨企业进入,也推着中国近代印刷工业的发展。中国最早创建的印刷机械厂是1895年在上海建立的李涌昌机器厂;1882年,华人曹子挥在上海集资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机器造纸厂,即上海机器造纸厂;1913年,江苏吴江叶兴仁教授在上海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近代油墨制造厂,采用国旗式商标,定名为“上海中国油墨厂”。
第四,雕版印刷技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
注释:
[1] 皮纸和竹纸。 皮纸与白纸、竹纸、白棉纸等同为线装书的纸张种类之一。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已有使用皮纸的,宋以后的图书典籍中,皮纸是使用最多的纸类之一。皮纸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棉纸、宣纸、桑皮纸等。竹纸主要出产于南方,“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宋应星撰《天工开物·杀青》)。
[2] 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编纂《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三《人事部》一十四)。
[3]火药的发明。火药是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据春秋时代范蠡所著《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范子计然说"硝石出陇道"。隋代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隋唐人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已明确记述产生火药的“伏火硫黄法”,这也是人类最早关于火药配方的记载。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
参阅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1995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邓广铭,2005.邓广铭全集:第六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
[2] 邓广铭,2005.邓广铭全集:第六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510
[3] 邓广铭,2005.邓广铭全集:第六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343
岳邦湖,吴礽骧.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1(10)。
潘吉星,2010. 中国的造纸术[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田建平.论雕版印刷术原理发明于汉代[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 28 (3) 。
时永乐,荣国庆.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东汉新证[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 (4)。
陈力.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起源新论[J]. 中国图书馆学报》 , 2016 , 42 (2)。
李文涛.雕版印刷术萌芽于南朝探微[J].中国出版,2011(4)
宁亚玲,刘卫武.南北朝存有雕版印刷之证[J].华夏文化,2017(2)。
陈妙英.中国雕版印刷术肇始于隋上[J]. 印刷杂志, 2000 (11)。
张志哲文.印刷术发明于隋朝的新证[J].社会科学,1979(4).
张岩方.试论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贞观年间[J].图书馆建设, 1985 (3)
周绍明、何朝晖.雕版印刷术之木板来源[J].现代出版,2017(2)。
方晓阳,张秉伦.浅议印章对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影响[J].中国印刷, 2003 (5)。
李万健,2009. 中国古代印刷术[M].大象出版社。
胡平.雕漆的起源与雕版印刷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1993 (2)。
张煜明,1994. 中国出版史[M].武汉出版社。
陈德弟.佣书业的兴衰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J]. 出版科学,2004 (5)。
冯念华.雕版印刷术发明前我国书籍版权保护的相关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5 , 49 (04)。
郭绍林,1987.唐代士大夫与佛教[M].河南大学出版社。
焦杰.从唐墓志看唐代妇女与佛教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辛德勇.印度传入佛教密宗的兴盛与雕版印刷术的产生[J].出版业,2018(7)。
谢锐,夏京星.佛教经典传播对中国雕版印刷术的促进作用[J]. 今传媒, 2010 (12)。
武玉秀.中国雕版印刷术及其中反映的净土信仰[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2 (2)。
王孺童.金陵刻经处“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守护者[J]. 法音, 2010 (1)。
肖东发.佛教传播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J].编辑之友,1990 (1)。
王孺童.金陵刻经处“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守护者[J]. 法音, 2010 (1)。
王小蓉.道教与我国早期雕版印刷术关系浅探[J]. 宗教学研究, 2005 (02)
李昕揆.雕版印刷术与宋代文化转型[J].兰台世界, 2013 (13) 。
张同胜.唐宋时期经典的通俗化与雕版印刷术[J].济宁学院学报, 2013 , 34 (2)。
版权声明:文中有的图片可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之删除。“弩之的专栏”的博文均为作者原创,未经本人同意,各类刊物和媒体不得转载。对学术性抄袭,将追究法律责任。http://zhangnianyu.blogchina.com/。